2014.7.2(三)
5footway.inn Project Boat Quay 緊鄰駁船碼頭,最大的賣點就是頂樓有個露台面對新加坡河,可以欣賞對岸亞洲文明博物館一路延伸到金沙飯店的美景,這是清晨6點半的駁船碼頭,台灣的天空已經通亮,這裡卻還是深藍的夜色,只感受難得的靜謐。
帶了一條長繩子,利用睡眠時就可以晾毛巾。5footway.inn沒有附浴巾,另外租的話一條要新幣2元,其實夏天洗澡一條毛巾就很夠用了。
每個床頭櫃都有一個燈座和萬用插座,不需轉接頭就可以用了。
早餐就是在頂樓的露台享用,簡單的土司和果醬,飲料則是24小時供應,有咖啡、拉茶、可可等。
柔和的晨光,簡單的早餐,無敵的美景,旅遊的好心情於焉展開。
5footway.inn Project Boat Quay的大門隱身在海產店的中間,要注意2樓的招牌才容易找到,按門鈴櫃檯才會開門,到2樓check in。怕12點趕不回來chick out,我們收好行李先寄放櫃檯。
早晨的駁船碼頭人煙稀少,與昨日夜晚的笙歌鼎沸大相逕庭。
充滿異國情調的街道,各國國旗好熱鬧,可惜沒看到台灣的....
大清早餐盤都排好了,這有點不衛生吧....
我們的背後就是駁船碼頭。在一個多世紀以前,這裡可是一個繁榮的貿易中心!新加坡約三分之一的貿易都在駁船碼頭進行。現在,舊時的倉庫改頭換面,改建成餐廳、酒吧,河岸旁的店屋也成為重要的歷史遺產。
駁船碼頭另一邊是現代化的科技金融大樓。
新加坡河在浮爾頓酒店附近有一系列「河的子民」(People of the River)雕塑,展示了早期新加坡河畔居民的生活方式。在現代化的環境中,這一系列的雕塑重現了新加坡歷史的點點滴滴。與背景中的摩天大廈相輔相成,這些雕塑創造了一幅引人矚目的畫卷,描繪了新加坡從一個河畔小村到一個繁華的現代大都會的變遷。
我沒有是先做完整功課,只有看到浮爾頓酒店旁的幾組雕像,下面這個雕塑標題為「河畔商人」,展現新加坡早期的著名商人亞歷山大·勞裡·約翰森(Alexander Laurie Johnston)正與印度人、華人作調解人的場景。
這則是當時中國勞工正往一輛牛車上裝貨的情景。
最著名的應該是這組「第一代」(First Generation)的雕塑,這是第一代到新加坡的移民的孩子常做的體育活動,五名裸體的男孩正興奮地從橋上準備躍入水中。
雕像唯妙唯肖,表情豐富(別光看下半身喔~)。
加文納橋(Cavenagh Bridge)是新加坡唯一的懸索橋,竣工於1870年,橋樑最初的設計為閉合橋,但工程快完工時發現只有固定結構才能滿足要求。當加文納橋不能承受城鎮日益增長的交通量以及橋樑的水上高度在漲潮時無法通過載客量較大的船隻等問題後,政府決定在1910年建立安德遜橋來取代加文納橋。最終加文納橋免遭拆除,成為了一座人行橋,而車輛,馬匹和牛車被分流去安德遜橋。
過了橋就是亞洲文明博物館(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週六、日有兩場中文解說(請參閱官網),我們時間上不能配合,而且也要收費,也就作罷。
萊佛士爵士登陸遺址(Raffles’Landing Site)-湯瑪士·史丹福·萊佛士爵士是新加坡的開國元勳,在亞洲文明博物館旁鄰近新加坡河畔建了一座他的雕像以玆紀念。他在1819年1月28日首次登陸新加坡,以他的才智和遠見改變了新加坡的命運,由一個沒沒無聞的小漁村成為一個大海港和現代都市。
維多利亞劇院及音樂廳(Victoria Theatre and Concert Hall),兩座建築由一座鐘樓連接,1905年完工。現在仍是新加坡藝術節舉辦的場地,新加坡交響樂團也在這裡固定演出。
可惜正在整修中無法近觀。
達豪施紀念碑(Dalhousie Obelisk)是為了紀念印度總督達豪施侯爵於1850 年2 月訪問新加坡而建造的。因他推廣了自由貿易的政策,使得新加坡得以快速成長,造就今日的繁榮。
紀念碑的高度和針形的建築結構隱隱透露出英式的建築氣息,四個角落還有裝飾巔峰燈環繞。
這一帶是歷史發源地,可以逛的殖民時期古典建築非常廣,饒富文藝氣息,我們時間有限,隨意走走。
藝術之家(The Arts House),除了購票的展覽,基本上是免費入場的。不過我們去的時候還沒到開放時間,只能過門不入,很可惜。建於 1827 年,前身為新加坡的國會大廈,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政府建築,國會大廈遷移後改建為藝術中心,於 2004 年 3 月正式開幕,並匯集了現代視覺藝術、音樂電影、話劇舞蹈的藝術。
外面這座青銅大象是泰國King Rama V世於 1871 年所贈。
整修中的高等法院(Formeer Supreme Court),照片右側整個用黑網包起來的則是市政廳(City Hall),兩者都有著相同的文藝復興時代的科林斯列柱造型建築風格,可惜我們都無緣親近。高等法院的青銅色圓頂,更能代表古典主義精神,是英國殖民時期最精緻的建築,於1939年完工,是新加坡最後一座殖民建築。
這個標線跟台灣不一樣,我特別問了我一個住新加坡的大學同學,原來跟臺灣的紅線( (禁止臨時停車)是一樣的,通常在轉彎處,出入口處,彎道路段,前些年才創設的。
無意間看到新加坡國會大廈(Parliment)現址,靠近高等法院這邊的側門有個遊客中心,可以免費參觀,就進去瞧瞧。進入時還要安檢,檢查包包哩!
裡面其實就這麼大小,介紹國會的組織、法律的形成過程等,也展示了一些文物,不過都是英文,也懶得仔細看,吹吹冷氣上個洗手間。
這個比較簡單,「從議案到法律」(From Bill to Law),由爸爸為我們解說。最後兩個程序英文教學一下:Presidential Assent總統同意-Government Gazette政府公報。
一會兒,小孩就被這台互動式遊戲機給吸住了。
Speaker of Parliament-再來英文教學一下,我本來照字面看以為是「國會發言人」,拜了Google大神,才知道原來是「議會議長」。
離開遊客中心再往前走,才見到國會大廈的大門,結果又在整修....
第一次看到新加坡的雙層巴士,好興奮!本以為我們此行無緣搭到,沒想到隔天就從日晶酒店搭到怡豐城唷~
再往前一個路口就是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athedral),再來英文教學一下,這裡是用Cathedral,而不是用Church喔!中文都翻譯成教堂,但兩者的規模、組織大小有別喔!Cathedral 是總教堂,設有主教(Bishop)一職, 規模、組織都比Church大喔!一個城市只有一個Cathedral,卻會有好幾個Church。因為兒子的英文名字就是Andrew,他才特別注意到教堂的英文名稱跟我們平時看到的不一樣。
純白的哥德式建築,利用石灰、貝殼、糖、蛋白、水和椰子殼作為建材,才能歷經百年歷史依舊維持潔白的外觀。教堂的入口為挑高的弧形拱門,這個大門不能出入,只能從兩邊的側門進去。
好特別的柱子,就像許多小柱子匯集成的大柱子。
裡面非常寧靜壯觀 ,
正前方的馬賽克玻璃非常漂亮
還有高挑的天花板和彩色玻璃窗 ,真的很高~
每個座位都有好幾本書,是聖經吧,我想。
再走到另一邊,有3座高塔,不過到底哪個是正面,哪個是背面我也搞不清楚。
園區很大,綠樹又濃又密,要找一個角度拍到全景實在很難。
本來要去消防博物館,在它的右邊路口看到亞美尼亞教堂(Armenian Church),順路就進來看看。亞美尼亞教堂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教堂,1835年由當時在新加坡的亞美尼亞人合資興建。與跟聖安德烈大教堂是完全不同的典型,亞美尼亞教堂小巧、樸實,屬於維多利亞式建築。
大門入口有一些耶穌背著十字架的雕像,
後方庭院還有亞美尼亞人的墓碑群,時間關係就沒再走進欣賞了。
教堂內部依然保留著當年建造時候的樣子,裡面都沒人,
還有一些讓觀光客索取資料的角落。
新加坡中央消防局(Central Fire Station),有點像台灣的總統府耶~
消防局大樓右側路口後方的還有另一棟建築物-集郵博物館,因為要收費,就沒列入我的行程表囉!最左側就是消防博物館(Civil Defence Heritage Gallery),免費參觀喔!門口有消防員雕像,2樓陽台還有一個喔!
博物館入口不甚明顯,一開始還不敢進去。進去問了一下櫃台值班人員,只要登記名字、國籍就可以進去參觀囉!
一樓展示空間陳列早期舊式消防設備、消防車和木製雲梯車,還突出到櫃檯上方哩!
二樓展示目前新加坡現役消防裝備,這個場景展現震災時,救難犬如何深入斷垣殘壁尋找生還者的景象,還可以看到救難犬戴的攝影機所拍下的畫面,難得一見。
還可以體驗消防員救災情景,這是模擬消防員全副武裝的裝備,裡面的水往身體前方噴。
模擬滅火
電梯打開後其實一段救災影片
回到一樓,才注意到牆上還懸掛各式各樣的消防徽章,以及陳列許多消防車模型、肩章、臂章、勳章等。
真的是滿值得參觀的一個景點喔!重點是無料!
消防博物館出來就看到福康寧公園(Fort Canning Park)其中一個入口
園區很大,不過我們看了標示牌,覺得可以上去走一小圈再回到克拉碼頭。
不過,旁邊就是新聞通訊及藝術部(Ministry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the Arts)大廈,所以我們先過去參觀。這棟大樓以五顏六色的百葉窗吸引許多遊客目光,據說高達911扇窗哩!建於1934年,本來是警察局,2000年時,新聞通訊與藝術部才喬遷來此。
有人說像一支支蠟筆,我一直找哪個角度才能拍到全景都沒成功,還是得回來修片才有這張圖。
大廈內部也很有藝術氣息濃厚,有一些現代藝術的展覽,可以進去參觀一下,雖然我們都看不懂。
這麼高的天井竟然還有空調,不太環保吧!?
這是大廈後方的裝飾牆,與前方的風格又有些許不同。
接下來就往福康寧公園(Fort Canning Park)走上去,這裡也是新加坡重要的歷史遺址。登山梯階處,有砂岩壁雕,描繪著殖民地之前的新加坡面貌:大動干戈、建築王宮、自然生態、市井作息等,畫面生動。
半山腰還可以看到新聞通訊及藝術部後方
走到山頂(不過是60公尺高的小山),這曾是萊佛士的住宅。來一張不求人的全家福自拍~
非常茂盛的一棵大樹,人煙稀少的福康寧公園,看到一戶老外家庭,請他幫我們拍一張全家福。
看到正在鋤草的工人,酷熱的天氣,還包得密不通風、帶頭罩,這真是一個注重公安的國家哩!
沿路看到許多長得像刺猬般的果實
過了陸橋就是克拉碼頭,連陸橋上面也種了花草,新加坡真是一個花園城市哩!
美麗的彩繪牆和繽紛的外牆
克拉碼頭著名的G-MAX,下午才開始營業。類似高空彈跳的遊戲,就像身上綁了一條超大橡皮筋,再短短幾秒的時間被彈向60公尺外的高空,可以想像有多刺激了!一個人就要45元新幣,超過台幣1千元,根本是花錢買罪受啊!
這裡也有夜遊新加坡河的小艇,我們這兩天都靠雙腿走訪新加坡河兩岸了,錢就省下來啦!〈顯示為好累XDD〉
新加坡的地下道也十分明亮乾淨,還有美麗的彩繪
過了地下道直走就會看到愛琴橋(Elgin Bridge),拱橋形式,是新加坡河上的第一座橋樑,兩端的道路因此分別命名為橋北路和橋南路。從最早的木橋、鐵橋,到現在的混凝土橋,目前的橋樑建於1929年。
過橋之後就回到駁船碼頭,這一路人車分道,走起路來都很安全。只是這橋下非常低,超過180公分的人要小心喔!
我們回客棧拿行李換到5footway.inn Project Chinatown 1住宿。
才一個上午我們就走了這麼大一圈,Google地圖計算約3公里,加上各景點間停留參觀的路線,難怪每天都覺得好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