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5
這個原本不在行程中的三仙台,因為花蓮大地震遞補上來,反而成為此行令我最讚嘆難忘的景點。
三仙台由離岸小島和珊瑚礁海岸所構成,島上三塊巨大岩峰,猶如海上三仙。傳說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曾登臨此島,因而得名。三仙台原是一處岬角,因海水侵蝕逐漸斷了岬角頸部,而成了離岸島(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網站),其中人氣最高的景點當然就是這座八拱跨海步橋囉!
配合「八仙過海」傳說設計的八拱跨海人行步道橋,於1987年興建,除了造形十分優美外,還有環境生態保護的考量,為避免生態被破壞,將橋身設計成八段上下起伏的階梯,除避免吉普車直接從本島開到三仙台,另一方面也可避免過多的遊客造成生態負擔。
很多人過橋後大概走到涼亭就折返了,殊不知木棧道的盡頭再沿著礁岩繼續走,還有三仙台最精采的秘境~三仙台燈杆(一般人仍習慣稱之燈塔)!登上近三百階的陡梯,從數十公尺高的燈台往下望去,海溝、壺穴、海蝕平台等海蝕地形一覽無遺,波濤洶湧的拍打礁岸,蘇軾《念奴嬌》「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壯闊景致就出現在我們眼前,令人讚嘆久久不忍離去!
要不是車泊時無意中聽到車友跟我們提到可以上去燈塔,不然我們在完全沒做功課的情況下,又沒看到指標和明顯路徑,應該也是無緣見到這絕美景觀了!特別紀錄這段路線跟大家分享!文長,若只想賞景可以快速滑到最後面!
車泊三仙台停車場,清晨5點多醒來天也快亮了,梳洗一下帶簡單早餐我們就可直接去走步道了,不用再開車,把握最涼爽時候去走步道,不僅涼爽又可避開人潮!
目標是最外面的三仙台燈杆,當然還有最著名的八拱橋。
海風很強,無法架腳架自拍,得請路人幫忙。
從橋上看礫石堆,我都覺得那些礫石是不是外地載過來倒的?好有違和感XD
不管哪個角度拍八拱橋都很美!橋下的老公拍我!
橋上的我拍老公~
走上八拱橋雲層很厚,清晨曙光還沒乍現。感謝熱心的路人指導我們擺pose、幫我們按下快門拍出美照!
這時間遊客很少,又涼爽,真的好舒服!
走過八拱跨海步橋後就進入三仙台島,島上矗立的三巨岩,依序是李鐵拐岩、呂洞賓岩、何仙姑岩。
木棧步道可一路走到呂洞賓岩,平緩好走,只是沒有遮蔭,須做好防曬。
木棧道兩側是海岸常見的防風定砂植物林投樹,剛好飛鳥從前方飛越,很有畫面!
讓人驚豔的是沿路居然還有為數不少的百合花,Google一下居然是人工復育的台灣特有種的台灣百合和鐵砲百合(資料來源),能在這種惡劣環境中生長盛開!
「李鐵拐岩」前有一座島上唯一的涼亭,大部分遊客頂多走到這裡就折返了,這裡還有一座如假包換的太陽寶寶郵筒,是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為吸引遊客登島,於2019年元旦設置的。每天都有工作人員登島來幫忙收遊客投寄的明信片,再帶回三仙台服務中心交給郵局投遞喔!
過了涼亭之後,分左右兩側步道繞過矗立在前的「李鐵拐岩」後再匯集繼續通往「呂洞賓岩」,我們去程走右側,回程再走左側。
岩石上有五個貌似爪印的痕跡,是傳說中隔壁長濱的金剛山到此一遊留下的「金剛爪」。
右側沿著岸邊前行,回頭望向八拱橋。
可惜相機不夠高階,拉到底拍八拱橋還是有點模糊。
不過有點曬,傍晚來走或許好一點。
走完海岸木棧道,回頭望向「李鐵拐岩」。
繼續前行到「呂洞賓岩」前就是步道終點了,卻沒有看到任何燈杆的指標。「呂洞賓岩」前方有兩條路徑,正前方是直接攀上岩峰,左側路徑則繞岩峰外圍,但都不知最後會通往何處?
本來想直接攀上岩峰,但這小徑實在太陡滑,我們沒穿登山鞋,又沒帶登山杖,我走了一小段後決定放棄!
遠眺「李鐵拐岩」和本島。
看到有些釣客往左側路徑走,看起來也平緩許多,我們便決定改走這條路看看。
沿途看到的景象,應該就是蘇軾在《念奴嬌》「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所描寫的壯闊景致吧!
這要自拍得靠樹枝支撐腳架,不然有海風根本站不住。(有看到老公頭頂的救生圈嗎?後面會提到)
這一側有岩峰遮蔭,很涼很舒服!我們就在這裡坐好久~~
一邊吃早餐一邊欣賞這驚濤駭浪美景!
過了救生圈放置處,再往前走就要下切到海平面,離岩岸邊更近,路徑也幾乎消失了。
我們走下一小段,遇到前方那位釣客回頭,還跟我們說:「小心這裡淹死很多人!」我們怕走到沒路就不敢繼續往前走,還是折返比較安全。
回到「呂洞賓岩」前,我們還是很納悶,那往「三仙台燈杆」的步道到底在那兒呢?下圖中的紅衣夫妻,他們剛從右側告示牌的路徑走上來,我們便詢問他們是否有看到燈塔,他們說要攀爬岩峰上去。但那條路太陡滑我們已經放棄了,想說沒看到燈杆,不然走右側路徑去海邊礁岩區看看也好吧!
我們一路看到很多釣客往前走,想說這裡釣魚是合法的嗎?後來看到右側通往海岸的路徑前的告示牌,就知道這裡是允許海釣的。
原來這才是通往燈杆的路徑!這裡完全沒有任何指標,大概是這段路風險比較高,東管處為了安全,希望遊客走到這就自動折返了吧!但我覺得這段才是三仙台最精采的景觀了!
轉往南面海岸的途中,剛好看到有遊客走出來,一個小型海蝕洞。
我們看這南面的礁岩離海面較遠,看起來安全多了。
看到一些遊客走出來,就安心多了!
問了他們確認從這裡才是走到燈塔的路。
終於在這裡才見到「合歡洞」和「燈杆」的指標。先往「燈杆」走,我們打算等等回程再去「合歡洞」。
路徑真的很不明顯!
但不久就看到步道了!
到底為何方才前面走的路段會沒有步道呢!?
這一路有278個階梯
回首來時路
從登塔步道上往下眺望海溝非常壯觀!
大片的海蝕平台
終於看到「三仙台燈杆」在望了!
從6點走到8點半,費盡千辛萬苦終於快到了!
老公鏡頭下的我
真的是太美了!
海蝕平台上的釣客
雖然我沒去可以去查潮汐時間,但我猜想,這時候肯定是退潮,不然他們不可能還敢繼續釣魚,也因此我們後來才敢往北側海蝕平台往回走。
「三仙台燈杆」是東海岸最早設立的燈臺,為大正4年(1915)臺灣總督府為維護東部海域船舶航行安全而設,矗立在「呂洞賓岩」頂端,可拾287石階而上。戰後由財政部關稅總局海務處接管,並改稱「三仙台燈杆」。
不過燈杆下方有鍊條禁止進入,我們就沒繼續走上去了!
燈塔後方是「呂洞賓岩」的峰頂,不知道那對紅衣夫妻攀爬的路徑是否可以通到這呢?
燈台屋頂似乎有個廢棄的太陽能板?
站在燈桿下方可見「何仙姑島」矗立在前,應該也有超過300度的視野吧!親臨實境才能感受這登高臨下的震撼!
北側海面的海蝕溝飛龍澗。
烈日當空,我們依舊拍到久久不能自己!還是得靠別這無敵美景!
走下階梯時,我們發現這邊有拉繩,估計是通往 「何仙姑岩」的捷徑。感覺實在太恐怖!一不留神就直接滑進海溝了吧!!
回到方才「合歡洞」的指標前行,見到一個頗大的海蝕洞。
洞裡還有步道,但裡面一片漆黑,花蓮大地震剛過,還有點擔心要不要進去?
有一小段伸手不見五指,需要借助手機手電筒照明,我們正穿越「呂洞賓岩」。
所謂「別有洞天」大概就是這樣一幅美麗的景色吧!
海蝕平台上大大小小的壺穴
當時我們只顧往前走,沒有注意到右側有個「仙劍峽」海蝕洞,如劍峽高聳的海蝕洞。
我們猜想繼續往前走應該可以接回我們最剛開始走的那條北側路徑。
因為推測是退潮時分,所以敢大膽走在海蝕平台上。
越走越貼近海平面。
漲潮時肯定會淹沒這些路徑。
一旁就是驚滔駭浪,走得我也是膽戰心驚!
終於看到救生圈,爬上陡坡,我們終於回到熟悉的路徑上了!!
第一次走折返和回程再走的前後對比一下,光線亮多了!
我們環「島」成功了!
回程改走北側步道
本來也有啟動健行筆記紀錄軌跡,但衛星定位沒有訊號,定位游移漂浮,軌跡畫得亂七八糟XD
對照一下導覽地圖對自己走的軌跡也比較有概念。
大約09:40我們已經覺得熱到不行了,這時才要來走,能走到涼亭真的就已經很厲害了!
與凌晨色調截然不同的八拱橋。
走過礫石灘
礫石灘上的奇形怪石可以發揮想像,但陽光太熾熱,我只想拍照閃人了!
據說這礫石大多為麥飯石,是用來過濾水質的頂級石材,但當然禁止撿拾囉!
看到這望遠鏡總不免想到「瓦力」XD
這漸層藍的海水,就是特有的台東藍,我們西部很少見到!
剛好10:00回到遊客中心休息吹一下冷氣!
從清晨6點走到快10點,全程來回花了4小時,花了好大功夫終於解鎖東海岸線的三仙台燈杆秘境,充滿探險的新鮮刺激,享受三仙台最壯闊的景致!年過半百才第一次走訪三仙台,也許早些年來我也不會想走這麼遠吧!
雖然因花蓮地震無緣見到太魯閣雄偉的峽谷,但三仙台的礁岩海岸景觀也稍彌補了這遺憾!
延伸閱讀:
【台東成功】三仙台秘境.登上三仙台燈杆一覽絕美海蝕地形與驚濤拍岸千堆雪
【2024春南橫花東行】幸運避開花蓮大地震~欣賞南橫埡口、池上縱谷田野風光、三仙台燈杆秘境之美!
【車泊】台東池上.吉祥單車出租(特約棧點)(努力中..)
【車泊】台東知本.忠義堂(努力中..)
留言列表